查看原文
其他

🌧 2018-05-27

© christophe vorlet


最近很多次针对抄袭和洗稿的讨论并没有起到太多的积极的作用,而是又一次让我们陷入了回声室效应。


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到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对照到最近因为洗稿和抄袭的风波里,特别是和“差评”、“品玩”有关的事件当中(如果你没有关注此事也不会影响本文的阅读,或请读者了解更多细节),你会发现回音室效应是如何阻碍事实发掘的。


在这里,我无从得知任何一方的声明和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也不会在这个角度妄下结论——虽然此时,进行“自我裁决”的互联网用户们已经填满了双方的评论区。


实际上,恰恰是评论区发生的事情,更能说明问题。


双方各执己见,“求锤得锤”,让大部分参与讨论的读者都认为这是他们举证、自证的过程。但你要知道,没有任何可供公证的第三方介入、没有新闻调查、没有结论和解决方案,这些举证和自证本质上都是在拉架。


为什么更像是拉架?因为拉架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更多为自己站队的人,找到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局面,而不是找到真相。


一旦没有任何实质结论和判决(也没有资格自我判决),大家就开始教化自己的读者、支持者,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因为没人愿意看到自己相信的东西其实不值得相信,否则——自己不就成了傻瓜?


那些各执一词的隔空对话,无一例外地反映出了调用情绪者的丑陋。目前为止,并不是说话的人必定有什么商业或是新闻原教旨主义的败坏,而是这种希望舆论站队的动机,不干净也不磊落。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被任何一方的例证说服,反而有些懊恼——陈述事实本来是一件体面、理性的事,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调动情绪而放弃体面。


我一直认为,“差评”们“或许没有抄袭”,但是他们说得太多了。越是这样,我们对真相(实质)的关注就会越少,其实也更像是有意为之。


撇开日常内容的好坏,“差评”在本次和其他自媒体的拉架中并不仅仅陈述了例证,他们“多说”的,包括但不完全是:


1、快看,精英们围攻我

——所以你们(和我们一样的草根)还不快来保护我?


2、其实我是理科生/文科生

——所以理科生/理科生你们看到我被欺负了吗?


3、传统媒体欺负我

——新媒体人,你们准备好跟我一起对付那些老家伙们了吗?我们不是媒体,没事啊,那我们就去制造读者和媒体之间的对立,反正他们早就不喜欢媒体了。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制造情绪的本质,是制造对立


这是非常危险的,并且这种手段在各种意识形态里面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如果你找不到相关例子,想想看英国是如何脱欧、川普是如何赢得大选的,在这些案例中,人们不是去承认和解决内部的根本问题,而是投入精力去妖魔化他们的对手


这样说可能会让你觉得上纲上线,但是别忘了我们深处互联网时代,这些事情普遍适用于一套新的信任体系。


当社交媒体兴起的时候,一种新的信任体系就开始萌芽了。两年前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莲·邰蒂曾经指出:我们正在脱离一个垂直信任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我们信任那些看起来比自己权威的人),转向一个水平信任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我们听取同类人的建议)。


人们更愿意相信令人欣慰的表述和熟悉的信息渠道,而不是事实和论据。社交媒体回音室效应使得我们认为处于辩论‘正确一方’的个人、组织及拉票运动得不到有效监督……我们相信‘我所认为的真理’、‘我们所认为的真理’以及‘我所感觉的真理’,而不是客观真理。”


这就是为什么,读者觉得自己看过了各执一词的推文,都觉得自己知道了相对的真相——虽然事实上,那个“真相”是他们被动选择的。


“自媒体时代的讽刺”,讽刺的其实是选择去站队的每一个人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件会让那些被卷入的公司被击垮。因为“回音室效应”的存在,对那些制造了对立的人而言,每一方从用户那里获得的信任,将更加稳固。他们往往选择去指责另一方,却没有自觉去督促自己支持的那个人或是一套监管体系


另外一个问题是,当意见领袖们还在透过洗稿、抄袭等版权问题批评腾讯及“大部分”流量媒体只看重流量、而不是新闻价值或是社会价值的时候,也有很多内容创作者轻蔑地、明确表示了“情绪不值钱”。其实不然:从商业的层面考虑,情绪恰好是社交网络上最值钱的东西,换句话说,没有情绪,就不会有自媒体如此繁荣的时代。


但“值钱”从来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越是身处互相拉拢的时代,越不能放弃体面,不能放弃独立的思考。


社交媒体时代,能够成为“自媒体”的人很多,成为“媒体”的人却很少。尽管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自媒体,看到了很多糟糕的所谓正规媒体,但是从古至今,向传递大众价值、塑造价值的都是少部分媒体,而如今的大部分自媒体,事实上只能反映大众的价值观,也就是说,那些站队的人才是真正在塑造自媒体的人。


回过头来,至于版权、商业或是新闻的损失,用户从来就不需要去承担责任。所以一直以来,事情一过,他们又会忘记,而且会忘记得非常、非常快。




世界、黑色趣味和明亮内心

乌 | 云 | 装 | 扮 | 者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